乳城鎮地處乳源瑤族自治縣的中心城區,是乳源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工業重鎮、交通樞紐和信息中心,常住人口占全縣的54%,經濟總量約占全縣的75%,人口密度大,外來人口多,具有矛盾糾紛多樣化、治安形勢復雜化等特征。同時,因地處城鄉結合部,涉及拆遷項目較多,土地權屬爭議、征地糾紛矛盾問題突出。
基層安則天下安,如何答好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這道必答題?乳城鎮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錨定“看得見的平安,摸得著的幸福”目標,積極探索“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建立源頭預防、前端化解、多方聯動、以和促解的調解模式,多元共治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開創新時代平安乳城、幸福乳城新局面。
一、建強“1個中心”先手棋。建陣地抓指揮,夯實社會治理基層基礎。
在“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中,“1”指綜治中心,是“1+6+N”整個工作體系的核心樞紐,發揮著統籌指揮、協同落實的關鍵作用。
乳城鎮緊抓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這一打造縱橫貫通“治理中樞”的關鍵環節,深入實施強基工程,推動綜治中心建設,配齊配全群眾接待廳(中心受理總臺)、平安法治辦公室、矛盾糾紛調處室、監控研判室、心理咨詢室、網格化工作室,“粵平安”、雪亮工程等平臺統一集中到中心調度。搭建起集指揮調度、糾紛化解、服務群眾功能一體的“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平臺。
2024年8月,乳城鎮通過整合現有辦公資源,穩步推進廣東省司法惠民服務中心試點建設。投入約8萬元對鎮綜治中心進行擴建升級,實現綜治中心、中心法庭、巡回審判點、司法惠民中心與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司法所等無縫對接。充分整合派出所、法庭、檢察室、司法所、信訪、應急、民政、婦聯、綜合執法等多部門力量,建立健全“常駐、輪駐、隨駐”制度,完善“中心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融合多部門職能優勢,實現矛盾糾紛“一站式”受理、“一條龍”服務、“一攬子”解決,打造起便民利民新模式。
綜治中心運作至今,其中核心樞紐作用不斷得到檢驗,高效妥善化解了一系列矛盾糾紛。
“非常感謝你們為我們排憂解難”、“(他們)真的很負責,有時候接到我們的電話已經很晚了也會趕過來處理”。潤達物業的工作人員到乳城鎮綜治中心,將兩面印著“公正調解 化干戈為玉帛”“糾紛圓滿調解 錦旗見證真情”的錦旗送到工作人員手中并表示誠摯的謝意。
2024年8月,通過群眾主動聯系,申請解決小區內某商鋪下水主管管道破損導致污水嚴重滲漏問題。接到群眾反映后,鎮綜治中心迅速組成調解小組開展矛盾糾紛調處工作,到現場仔細走訪查看小區的滲漏位置與周邊受污環境,多次約見業委會、商鋪業主和物業公司詳談,認真聽取各方意見。經過反復調解做工作,推動大家共同出資改造,最終小區滲漏管道順利改造完工。
(強中心:群眾到乳城鎮綜治中心贈送錦旗)
二、整合“6方資源”關鍵棋。排隱患解糾紛,提升平安建設工作效能。
在“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中,“6”是主力軍,在綜治中心統籌帶動下,綜合網格、公檢法司基層政法力量和“粵平安”社會治理云平臺等信息化支撐平臺發揮著訴源治理、矛盾化解、法律服務等專業優勢和主導作用。
乳城鎮以精細化網格建設為基點,將全鎮18個村(社區)科學劃分為73個網格,統籌綜合網格內社會保障、綜合治理、應急管理等工作,推動將“人、地、事、物、組織”等要素納入綜合網格化管理中,努力實現“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配強村(社區)綜合網格工作力量,建強一支組織嚴密、素質過硬、群眾滿意的網格員隊伍。統籌基層網格員為矛盾糾紛排查先鋒隊,建立“事前信息收集、事中調度處理、事后化解穩控”機制,充分發揮“粵平安”云平臺一張網和綜合網格平臺賦能基層社會治理作用,提升社會治理信息化水平,實現矛盾糾紛全域感知、全時預警、全網指揮。2024年,“粵平安”社會治理云平臺系統共上報錄入9607宗網格事件,成功辦結9572宗,辦結率達99.6%。
以政法力量為保障,深化訴源治理、警調對接、人民調解,加快構建齊抓共管工作格局。其中以縣法院、檢察院、公安、司法等基層政法力量作為主體,積極發揮統籌協調好202名平安志愿者、60名網格員、72名法律明白人、25名人民調解員、16名社工、8名村居法律顧問等補充力量,做到“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服務”,把信訪問題和矛盾隱患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依托“1+6+N”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乳城綜治中心統籌協調公檢法司等基層政法力量,充分發揮職能優勢,凝聚政法合力,聯動推進矛盾糾紛化解。截至2024年8月20日,乳城鎮成功調解群眾來訪登記矛盾糾紛322宗,12345政務熱線辦結749件,順利辦結率接近100%。
(整資源:基層政法力量參與到群眾信訪問題和矛盾隱患調解)
(二)凝聚“N種力量”制勝棋。護平安促善治,強化組織力量支撐保障。
在“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中,“N”指其他綜治力量。如何凝聚“N”的補充力量,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基層治理,是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必須解決的重要課題。
深入實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鎮黨委和政府堅決扛起主體責任,參與基層平安建設。通過規范化建設基層治安聯防隊,進一步激發“紅袖章”、義工協會、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社工等社會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形成專業力量引領下的新時代群防共治模式。全鎮平安志愿者、社工、村居法律顧問、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激發群眾主人翁意識,不斷擴大基層治理“朋友圈”,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經常看見民警和治安志愿者在這一帶巡邏,心里很放心。”乳城鎮居民林先生感慨。近年來,在轄區市場、學校、醫院、公園等周邊地段,“紅馬甲”“紅袖章”“藏青藍”高頻出現,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安全感。林先生描述的這一幕,是乳城鎮凝聚“N的力量”群防群治的有力實踐。
(聚力量: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坐鎮”現場為村民提供專業法律業務咨詢)
乳城鎮按照“因地制宜、有利發展、群眾自愿、便于組織、規模適度”的原則,積極探索黨的組織設置,把黨組織覆蓋建立在各村(社區)、群團、社會組織中,指導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引導廣大人民群眾依照《村規民約》開展村民自治、參與村務管理,較好的實現了思想工作聯做、公益事業聯辦、生活環境聯建、文體活動連抓的目標。
從學習潮州市鳳凰鎮的“茶+調解”工作法的實踐,到梅州客家人的“客家矛盾客家調”——祠堂議事法,再到河源市紫金縣推廣的“禾坪說事”制度等做法,乳城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逐步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群眾自治機制,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引領群眾解決群眾自己的事情,讓這項源于群眾創造的基層工作經驗,回歸于群眾實踐,回歸于群眾自治。在乳城鎮云門村,一顆百年香樟下,一張圓桌道出了“楓橋經驗”歷久彌新的第一重密碼——百姓事、百姓議,大家事、大家辦。運用村規民約、民俗民約,較好地化解了大量的民間矛盾糾紛,有效推進農村社會多元共治,基層社會大局更加和諧穩定,初步形成了熱心公益、民風淳樸、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良好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