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諺有云“高山出好茶”。必背鎮高山眾多、云霧繚繞、氣候溫潤,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為優質精品茶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孕育出眾多香氣濃郁、茶湯明亮、口感醇厚、滋味持久的優質茶。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必背鎮在推動桂坑村典型村培育建設的過程中,依托自然環境優勢,瞄準高山精品茶產業發展方向,吸引具有鄉土情懷的人才返鄉發展茶產業,挖掘必背茶文化底蘊,通過先富帶動后富,為“百千萬工程”添綠賦能。
走進桂坑茶山中,綠意盎然、茶葉飄香,身穿瑤族服裝的采茶姑娘正挎著茶簍穿梭于茶樹間,將一片片嫩葉輕輕采下并裝入簍里……據桂坑村的返鄉致富帶頭人盤偉珍介紹,她回鄉創業后通過整合村內碎片化的茶園,發展規模化高山茶種植,打造了如今這片面積達230多畝的茶山。為了延長產品附加值,她還采購了制茶全套設備,自有茶葉加工廠房450多平方米,茶葉展示廳160平方米,茶主題餐廳200平方米,茶主題民宿客房30間,形成了集種植、加工、包裝、銷售、服務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新型農業產業經營實體,同時解決周邊30余人的就業,帶動著本地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盤偉珍,作為土生土長的桂坑村本地人,在黨的惠農政策的鼓舞下、在必背鎮黨委、政府、桂坑村委及其家人的支持下回到了家鄉創業,必背鎮政府主動協助其成功申請了婦女創業貸款基金,解決了資金難題,順利創辦了茗溪家庭農場。回鄉后,盤偉珍多次參加縣、鎮兩級組織的茶葉種植培訓班,學習了解新茶園規劃、茶葉種植、茶樹修剪、土壤管理、病蟲害管控、加工、儲存等專業知識,并多次前往樂昌、英德和廣西、湖南等地學習機制茶工藝的活動,并率先在必背開辟了瑤族傳統炒茶工藝與機制茶工藝有機融合的新路徑,實現了瑤山茶生產效率和品質的雙提升。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黨的恩”。先富起來的盤偉珍打造了100畝高山茶種植示范基地,免費供必背本地茶農參考,并積極傳授茶葉種植、管理、制作等工藝,為周邊茶農提升茶葉產量和品質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盤偉珍帶頭創建“必背瑤山茶”等茶葉品牌,提高必背瑤山茶、高山茶的知名度和價值。必背鎮通過強鎮富村公司平臺,積極為盤偉珍的茶葉進行推廣銷售,進一步打響瑤山茶的知名度、拓寬銷售渠道。如今,必背瑤山茶的每斤銷售均價由原來的80元上漲至如今的近200元,這讓盤偉珍有了更強的歸屬感和責任感,激勵著她繼續以實際行動帶領必背的鄉親們發展好“茶葉”經濟。
當前,文化和休閑消費潛力不斷釋放,“茶文旅”融合發展也日益火熱。盤偉珍以“百千萬工程”為契機,緊緊抓住茶葉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的新一輪機遇,在必背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充分利用瑤鄉現有資源條件,將茶山打造成“采、摘、賞、游”于一體的觀光茶園,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游玩。同時,她根據游客的需求提供茶葉采摘、茶葉品鑒、手工制茶、茶禮研學等體驗項目,讓游客在休閑、放松的旅游過程中,細細的地品味必背瑤山茶文化,給桂坑村增添了不少“人氣”,錢袋子也越來越鼓。
她圍繞一片小小的茶葉,把茶園變成景區、把茶廠變成課堂、把茶山變成金山,她積極探索茶產業發展的新模式,開辟出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站在新媒體的風口上,盤偉珍善于抓住流量的紅利,通過自學攝影攝像、視頻剪輯和無人機拍攝技術,在茶葉采摘的黃金期,在抖音、微信短視頻號等平臺上,采用“短視頻+直播”的方式帶大家一同走進瑤鄉、走進茶園、走進茶葉加工廠。這種通過電商賦能助推農業生產力提升的方式,進一步推動了瑤山茶文化發展和品牌影響力的提升,打響了必背瑤山茶的品牌知名度,也提高了市場銷售價格。
盤偉珍在黨的惠農政策的幫助下回到農村創業,再通過推動“茶文旅”融合促進茶產業的興旺發展,最后在巧借短視頻的力量,做強做優做大必背瑤山茶品牌。她在組織的支持和鼓勵下不斷努力、不斷學習,緊緊抓住每一個發展機遇,一步一個腳印成功把“綠葉子”變成“金葉子”,帶動本地村民就業增收,激發鄉村產業振興的內生動力,為必背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加速。
頭雁領航群雁飛,人才振興產業興。近年來,必背鎮堅持黨建引領,以“百千萬工程”為契機,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莊人居環境,積極盤活必背“瑤寨”、大村古村落等一批優質閑置資源,吸引更多大學生進村、能人回村、農民工返村,通過組織的鼓勵、政策的支持、技能的培訓,最大限度地激發返鄉人才的創業熱情。
接下來,必背鎮將以“百千萬工程”為契機,搶抓典型村打造新機遇,不斷完善人才引入機制,繼續挖掘和培育先進典型,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的“傳幫帶”作用,讓廣大群眾學有榜樣、趕有目標,拓寬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凝聚瑤鄉特色產業發展合力,奮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必背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