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溪鎮是乳源瑤族自治縣三個少數民族鄉鎮之一,87.47%的森林面積覆蓋率是最厚實的家底。近年來,游溪鎮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打綠色生態牌,走綠色發展路,建綠色家園,實現“百千萬工程”和綠美鄉村建設的深度融合,讓瑤族村寨變身綠美家園,走出了鎮強、村美、民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堅持鼓勵引導,探索庭院經濟新天地
游溪鎮積極探索庭院經濟新路徑、新模式,鼓勵和引導村民利用自有院落空間和資產資源,發展特色民宿、休閑農莊、小型采摘園等新業態。位于大寮坑村的一處農家樂——水源宮私房菜,庭院面積約500平方米,種植了三角梅、格桑花、銅錢草、波斯菊、薔薇、玫瑰、荷花等綠植及辣椒、茄子等有機蔬菜。庭院設計中還嵌入了豐富的瑤族文化元素,原生態、有特色的庭院風光吸引了不少游客,自2024年4月注冊起,日均營收約1000元,暑期旅游高峰期人流量日均可達1200人。水源宮私房菜的成功經營激發了更多人的創業熱情,進村的蜿蜒綠道的流動小攤越來越多,常駐攤位約35個,單個攤位每日營收約200元,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經濟活力。同時,游溪鎮江背村村民許榮勝回到家鄉扮靚庭院,發展特色民宿,他參考了蘇式園林的風格樣式,同時結合乳源本地客家、瑤族特色,由閑置老宅改造成綠樹成蔭、花香四溢的詩意庭院,廣開大門歡迎各方游客在推窗見綠、出門見景中體驗鄉村生活,激活了美麗鄉村的文旅經濟潛力。
(八一瑤族新村水源宮河)
堅持以點帶面,帶動綠色產業新發展
在烈村的村委旁有一塊兩畝的空地,因這里是原小學舊址,空閑多年,在鎮村綠化工作開展以來,烈村村委積極謀劃,因地制宜打造為翠蘆莉育苗種植基地。“我們想著村委有這么好的一塊地放著也是放著,不如變荒為寶,聽了專家的建議說翠蘆綠的生長期短,種植和養護的難度低,我們就決定進行了第一批的嘗試,上周第一批育苗已經出售,兩個月的時間就掙了三千多塊錢,接下來我們還會增大種植面積,探索一條由荒變綠、由綠變富、由富變美的綠美鄉村新路徑。”村委書記張芳柱開心的說道。
(翠蘆綠育苗基地)
在村委的旁邊還有幾個大棚也也吸引了筆者的注意,走進大棚一排排長勢喜人且排列整齊的蘭花映入眼簾。原來這只是一小部分的蘭花,烈村蘭花的種植面積一共有200多畝,培育中國紅、香蘭、臺北快車、東方美人等42個蘭花品種,所種植的蘭花以種苗或成品的形式銷往珠三角發達地區及全國各地,同時為電商提供一手貨源,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市場占據更多份額。多年來,該蘭花基地每年能為村集體增收7萬元,村集體年經濟收入已突破20萬元,累計帶動周邊50多戶村民參與種植,勞務收入累計達600多萬元。烈村蘭花基地不僅為美麗鄉村建設增添一片新綠,給農戶與村集體經濟帶來的收益讓“美麗經濟”內涵更加深入人心。
(烈村蘭花種植基地)
目前烈村正在以點帶面,積極探索“生態+休閑農業”的新模式,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吸引游客走進蘭花基地,親近原生態種植基地,了解蘭花的生長,讓生態農業不斷拓寬當地村民的致富路。
堅持發掘特色,打造農文旅新路徑
在剛剛過去的暑假,位于游溪鎮瑤客共生廣場內山原色民宿交出了一份的讓人滿意的“成績單”。暑假兩個月接待游客過萬人次,累計接待打卡游客近萬人次,住宿客人近千人,入住率達80%,年營業額有望突破200萬元。在豐富的文旅選擇當中,找一個美麗安靜的鄉村,慢慢體驗鄉村旅游風情,成就了許多人假期里的“詩與遠方”。
(瑤客共生?山原色民宿夜景)
發展鄉村旅游,這個瑤族鄉鎮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生態和區位優勢。游溪鎮深入謀劃農文旅一體化發展新路徑,著力激活瑤族文化和客家文化的新活力。牢牢抓住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乳源)示范點的契機,在開展“樟榕合抱”古樹保護的基礎上,全面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利用“積分制”補齊短板,連片規劃打造鄉村綠化景觀帶、示范帶,進一步在“瑤客共生”廣場打造集觀光旅游、生態體驗、住宿餐飲、購物消費等功能于一體的綠美鄉村產業鏈,與學校進行合作,打造觀光研學基地。同時開展多項瑤族文化體驗項目,如瑤族刺繡課堂、瑤族歌曲教學、舞蹈教學、瑤族服飾拍照打卡等等體驗活動。值得一提的是在瑤客共生農文旅項目發展起來之后,所在村委——中聯村村集體經濟由15萬元增長到45萬元,成為了全鎮第一個“百千萬工程”典型培育村。同時這里能吸納10余人穩定就業,也為一部分村民提供了就近就地就業的工作機會,大大提升本地村民的幸福感。
在游溪鎮的深入推進下,美麗鄉村正涌現“鄉村綠化+農業產業”“鄉村綠化+文旅”等新業態,這是游溪綠美經濟蓬勃發展的有力印證。下一步,游溪鎮將強化運營,發揮綠美資源優勢,開展露營、農耕體驗等綠美主題新消費熱點,同時加大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民俗文化開發力度,舉辦特色民俗活動,實現差異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