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云(1839~1959年)俗姓肖,名古巖,字德清,湖南省湘鄉人。生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七月二十九日寅時。父為泉州幕府,母顏氏。
虛云年幼時,喜歡朗誦經書,不吃葷腥。清咸豐八年(1858年),時19歲,出家于福州鼓山,拜常開為師,20歲依妙蓮長老落發受戒,時因父親四處尋訪,遂回避隱居巖洞,拜萬佛懺之年。為除舊習氣,“乃行苦頭陀行,不蓄余資,不存余物”,冬夏一衲、一笠、一鏟、一拂、一繩床隨身,以野果野菜充饑,常在巖洞或樹下,靜坐觀心,居無定處。23歲遵師命,回鼓山四年,水頭、園頭、行堂、典座諸苦行事,無不為之。28歲,復向后山巖洞,饑餐野菜,渴飲澗泉。后遍訪名僧,增長佛學知識,曾經川入藏至印,并赴錫蘭朝圣,后又至緬甸、新加坡、中國臺灣、日本、暹羅等地講授佛學,名揚海內外。
民國22年(1933年)虛云95歲,到達曹溪(南華寺),在廣東省主席李漢魂的支持下,重興六祖道場,修建殿字;同時又辦“佛學”。時值抗日戰爭,虛云每日二時禮懺,以求息災,并號召減省晚食,節省余糧,支援抗日,將善信弟子、僧徒、屬土贈予的20余萬元交付政府,以濟饑民。101歲時,重修韶關大鑒寺,辦僧伽工廠。
民國32年(1943年)廣東省主席李漢魂帶領眾官員護送虛云至乳源,駐錫云門,重修文偃祖師道場。時雖人力、物力和財力困難,但虛云晝夜操勞,事必躬親。他以百余高齡,率眾披荊斬棘,挑土筑堤,自燒磚瓦,改移寺向,經9年艱苦努力,共建成堂、閣、殿、樓、廳、庫、寮、塔等108間,建筑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雕塑諸佛菩薩80余尊。其時,八方僧眾云集,宗風大振。同時,建立僧伽農場,開墾荒地,植樹造林,實現農禪并進,并將節余之糧錢,施濟農村。
民國35年(1946年),在廣州市六榕寺設壇,追悼抗日陣亡者。后應香港僧人之請,主持和平法會,皈依者數千人。再往澳門打七,皈依者亦數千人。返回廣州途中赴中山石岐建大悲法會,皈依者也數千之眾。事畢回云門寺,繼續完成各項工程。民國37年(1948年),春戒后赴廣州市為佛教志德醫院開幕并說法,復赴香港沙田慈航凈苑講經打七說皈依。返回云門寺時,有美國詹寧女士遠渡重洋,前來求戒,為舉禪七。民國38年(1949年),云門寺重修完畢,請南海岑學呂居士編寫云門山志。1950年,虛云111歲,前往南華春期傳戒,后回云門寺,著手整理歷年文稿,交付編輯。
1952年春,虛云113歲,應中央邀請,在佛源等隨侍下,離開云門,前往北京。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正式成立,虛云被選為名譽主席。之后,令佛源先返云門,接受住持。五月,虛云與佛源起程南下,至武漢分離,虛云往云居山修復真如寺。1959年農歷九月十二日于云居山圓寂,年120歲。火化后,得五色舍利百余粒。海內外四眾弟子,佛教團體,紛紛舉行追悼儀式,營造舍利塔和紀念堂供奉,并為老和尚編著年譜、法匯、語錄、追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