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偃,俗姓張,浙江嘉興人,生于唐咸通五年(864年)。15歲出家,拜嘉興空王寺志澄長老為師。21歲于常州壇落發受戒,再侍志澄,經6年的勤奮學習,學有所成。唐昭宗龍紀元年(889年)聞說道禪師佛學知識淵博,于是辭志澄,克服旅途艱險,到達睦州(今浙江建德縣),拜見道,來去歷時數月,多次求見道,修習佛學。由于文偃誠心和好學,道看出文偃是發展的弟子。5年后,道將文偃薦給福州的雪峰義存(822~908年)禪師。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文偃辭道跛,手持禪杖到福建,拜于雪峰會下,又以最誠懇的禮節叩見義存禪師。其時,雪峰禪師門下參禪學佛者千人之多,而文偃能夠數年如一日,“朝昏參問”。因此雪峰對文偃秘授心印。爾后,文偃遂出雪峰會下,游訪諸山,歷時長達17年之久。他風餐雨宿,載雪披霜,跋山涉水,足跡遍布全國的名山大川,禮參了各方高僧名宿,并對其學說進行認真的考察和研究,從而積累了淵博的佛學知識,為后來創立自己的學派云門宗奠定了基礎。
后梁乾化元年(911年),文偃48歲,到達曹溪(今曲江區馬壩南華寺)禮塔,旋至韶州靈樹寺,謁見知圣禪師(即如敏長老)。知圣乃南岳下四世弟子,而文偃則是青原下六世弟子,南岳與青原是同門師兄弟,都是六祖慧能的得意門徒,論輩分,知圣禪師是文偃的師祖,而知圣對文偃十分賞識和器重,將文偃看作同輩的師兄弟,以最親切的禮儀來接待。后梁貞明四年(918年),即南漢乾亨二年,知圣大師逝世,恰南漢王到韶陽,命為知圣火化,同時召見文偃,請他講授禪門宗旨,隨即賜紫衣一件。次年,南漢王命文偃為韶州軍民開堂講佛學,并繼承靈樹知圣的法席。此后,文偃在主持靈樹的四年中,大力闡揚其禪宗學說,經常開堂為當地的僧俗說法。每次聽講者眾多,平時來問禪參禮者絡繹不絕,韶州牧守何希范亦到靈樹寺向文偃請教。從此,文偃名聞遐邇。
后唐莊宗同光元年(923年),南漢乾亨七年,文偃60歲。他感到年歲漸高,需要一個清靜的地方潛心修習佛學,遂奏準南漢王移庵云門山(今乳源縣云門山),建造梵宇。文偃初衷為“倦于延接,志在幽靜”,從靈樹移錫云門。但到云門后,來參禮學法者,與靈樹相比有增無已。據南漢陳守中撰《偃師碑銘》稱:“摳衣者歲溢千人,擁錫者云來四表。”可見,那時文偃在佛家中聲望之高,禪宗學說造詣之高深。
后晉天福三年(938年),南漢大有十一年,南漢王詔文偃入宮問法,他對答從容,使南漢王倍加欽敬,當即封為左右銜大僧錄(專營佛教事務的三品職官)。但文偃不欲為官,再三推卻,南漢王只好說:“此師修行,已知蹊徑,應不樂榮祿。”遂加封文偃為匡真大師,留在宮內住滿百日,賞賜內金銀珠寶絹紗、香藥等物送回云門寺。天福八年(943年),南漢乾和元年,南漢王劉晟又詔文偃入宮,講述禪宗學說,留駐月余后,賜六銖衣一件及香藥銀絹等物而回,劉晟又為云門寺預賜塔額為“瑞云之院,寶光之塔”。此后,南漢王“常注宸衷,頻加賜赍”。
文偃住持云門寺期間,燈火旺盛。據南漢乾和七年雷岳撰《偃祖行錄》稱:“師自衡據祖域,凡二紀有半,風流四表,大弘法化,禪徒湊集,登門入室者,莫可勝紀。”《云門山志》稱:“聞風向道者云來四表,擁錫依止者恒逾半千。”此后,文偃的禪宗學說,即被認定為云門宗而流布天下。
后漢乾祐二年(949年),南漢乾和七年四月十日子時,文偃逝世。當月二十五日,諸山尊宿,四界道俗,將文偃的遣體送入寶塔。文偃終年86歲,僧齡66年,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文偃被賜謚號為大慈云匡真弘明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