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期,乳源屬地稱“百越(粵)地”,夏、商、周朝代隸屬揚州(古九州之一——江南曰揚州,揚州是當時地理區劃的泛稱)境內,區域為荒服(在離國都2500里之外的五等地帶,古劃分“五服”,稱侯服、甸服、綏服、要服、荒服),為乳源有載史以來的地域之始;春秋戰國時期,隸屬楚國;秦朝,隸屬南海郡。
漢代,乳源先后于西漢朝時期隸屬南越國、東漢時期隸屬荊州桂陽郡管轄,為曲江縣地。東漢時期,曲江縣地境內開通通往中原、連接海陸的西京古道(今乳源大橋仍保留有較完整古道)。三國時期,甘露元年(265年)置始興郡,地屬始興。
三國和西、東晉時期,史載乳源為曲江縣地隸屬始興郡,一直相沿因襲至南朝,梁、陳時期為曲江、梁化縣地。南朝梁天監十八年(519年),出生于始興郡(郡治于今韶關市區)曲江縣(今乳源桂頭鎮新街)的侯安都,官至司空(據《乳源瑤族自治縣志》記載),為南國開國功臣和征北大將軍,被譽稱“南天一人”。
隋、唐、五代十國,隋開皇十八年(598年)記載為曲江、樂昌縣地,先后隸屬廣州總管韶州、嶺南道韶州、南漢韶州。據1983年版《瑤族簡史》稱:隋唐時期(六世紀至十世紀),“瑤族主要居住地在……湖南大部分和廣西東北部,廣東北部等地區”。南漢乾亨七年(923年),文偃禪師創建云門寺。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劃曲江西境乳源鄉4里,崇信鄉8里,樂昌南境新化(依化)鄉3里,共3鄉15里置乳源縣,宋屬韶州府,元、明、清相沿因襲。宋、元、明、清時期,乳源境內兵事不斷,人民生活、經濟社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民國時期,乳源縣民國3年(1914年)屬南韶連道,初期沿用清制。民國8年(1919年)屬南韶連道韶州府,民國35年(1946年)屬廣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區。辛亥革命結束后,工農運動進入積極發展階段,境內相繼成立有基層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民國16年(1927年)境內農民自衛軍先后參加北江工農自衛軍北伐和曲江“西水暴動”,由于受國民黨反動勢力的影響,工農運動進入低潮。主要革命武裝轉戰先后路經乳源,民國17年(1928年)朱德、陳毅等率領南昌起義的一部分部隊經過乳源北部梅花,民國20年(1931年)鄧小平、張云逸、李明瑞率領紅七軍路經乳源與國民黨粵軍鄧輝團、湘軍唐伯寅激戰,紅七軍強渡武江向江西挺進。抗日戰爭爆發后,民國34年(1945年)日本軍隊先后侵入桂頭、一六、縣城,殺人放火、大肆搶奪、奸淫婦女,乳源民眾奮起抗擊日軍,7月4日晚日軍撤離乳源。
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乳源縣隸屬廣東北江行政公署(后改稱粵北行政公署)。1963年10月,成立乳源瑤族自治縣,自治縣先后隸屬韶關專員公署,韶關地區革委會、韶關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韶關地區和韶關市合并,隸屬韶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