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瑤族自治縣位于廣東省北部、韶關市西部,東鄰韶關市武江區,西連清遠市陽山縣,南毗清遠市英德市,北與樂昌市接壤,西北角與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相依,是廣東省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被譽為“世界過山瑤之鄉”。全縣總面積2299平方公里(在韶關市排第3位),轄9個鎮、116個村(居)委、1069個村民小組。全縣戶籍人口23.23萬人,其中瑤族人口2.59萬人、占比11.13%。先后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榮譽稱號。成功創建“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培育區”“省級瑤藥產業園”“廣東省健康縣”“廣東省首批信用示范縣”“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成功入選“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順利通過“國家衛生縣城”(省級)評審。202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28.07億元,同比增長4.8%,增速全市第一。
人文歷史底蘊深厚。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置縣,至今有850多年歷史,1963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乳源瑤族自治縣。縣域瑤族文化、客家文化、紅色文化、禪宗文化、古驛道文化同放光彩,在豐富的文化熏陶下,乳源人民善良淳樸,社會安定祥和。乳源瑤族屬“過山瑤”,主要聚居在必背、游溪、東坪3個鎮,遷居歐美和東南亞國家的瑤族同胞認定乳源是他們的祖居地,因此乳源被譽為“世界過山瑤之鄉”。
交通區位優越顯著。乳源自古是嶺南交通要道,境內“西京古道”因歷史悠久被譽為古京城通往嶺南地區的“高速公路”。乳源緊鄰粵港澳大灣區,有便捷快速的“水陸空”交通網絡,距離京港高鐵韶關站27公里,國道323線、240線和省道249線、250線、248線、258線、246線縱貫全縣,樂廣高速、京港澳高速、韶關北環高速等3條高速公路貫穿境內,位于乳源桂頭鎮的韶關丹霞機場已開通多條國內航線,連接北京、上海、重慶、成都等多個城市;韶連高速乳源段、北江航道韶關港乳源作業區、韶關丹霞機場快速路建設已列入規劃,交通網絡四通八達。
工業發展質效躍升。工業主導產業為電子信息產業、氯堿化工新材料產業、新能源電池產業、紙制品和包裝產業、建材產業、大健康產業和研磨材料產業等七大產業,基本形成以電子信息產業鏈、氯堿化工新材料產業鏈、新能源電池產業鏈三條產業鏈為核心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獲評省級特色產業園(鋁箔)。乳源東陽光公司是全市首家產值超百億的民營企業。全縣共有高新技術企業39家,專精特新企業31家,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2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7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7家。科研實力扎實,與省科學院合作共建廣科乳源產業創新園,擁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家。依托民族地區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引進東陽光大健康、東鵬飲料、宏格等重點限上批發零售企業,總部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農文旅產業融合。創建省級糧油綠色高產高效千畝示范片3個,種植糧食作物11.24萬畝,農林牧漁業產值17.7億元。結合瑤客、紅色、禪宗、古道等特色文化資源,打造《過山“謠”》《不息的號角》等藝術精品節目。全力推進全域旅游建設,建成云門山生態旅游區、藍山源旅游區等重點景區,積極發展鄉村休閑觀光、文化體驗、森林康養等鄉村新產業新業態。2024年成功舉辦廣東省青少年鐵人三項錦標賽和廣東省鐵人三項公開賽(韶關乳源站)、第一屆全國全民健身大賽(華南區)自行車騎游大會(韶關乳源站)等賽事活動。通過舉辦瑤族“十月朝”文化旅游節、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西京古道徒步行等節慶賽事活動,進一步擦亮“世界瑤鄉 療愈圣境”旅游品牌。共有國家級濕地公園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2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4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4個。
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乳源地處中亞熱帶山地,溶蝕高原地貌顯著,境內森林、礦產資源豐富,水質和空氣質量達標率達100%。境內擁有南嶺國家公園候選區三分之一面積,2024年完成森林質量精準提升任務6.9萬畝,新造林撫育3.3萬畝,建設森林鄉村1個,古樹公園1個。林地總面積19.4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78.51%。擁有廣東省內庫容排名第四的南水水庫,蓄水量達12.81億立方米,水面面積38平方公里,水質優良。礦產資源品種較為齊全,共發現礦產資源27種。
民生福祉不斷增強。全縣有完全小學12所,初級中學7所,完全中學1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30所,教學點9個,成功創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乳源實驗學校——全省高校第一個縣中托管項目順利落地。全縣有縣級公立醫院3家(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縣婦幼保健院)、鄉鎮衛生院9家,公建民營規范化建設村衛生站83間、個體診所23家。縣人民醫院持續推進三級醫院服務能力水平提升,是2024年韶關市唯一一家通過國家級胸痛中心(標準版)認證的縣級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