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布鎮地處粵北山區嶺南山脈深處,是典型的石灰巖高寒山區鎮和生態發展鎮,是南嶺國家公園入口社區之一。2023年,大布鎮成功獲得2023年度全國革命老區宣傳工作優秀獎,獲評2022年度廣東省信訪工作示范鎮;黨建品牌“布谷鳥”課堂作品《“布谷鳥”播黨聲解民意 奏響鄉村振興“最強音”》榮獲廣東省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優秀案例一等獎,入選中國政研會2023年度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優秀案例,并在全國城鄉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培訓班上作為優秀案例進行經驗分享。2024年,大布鎮成功創建廣東省衛生鎮。
——地理位置。大布鎮地處乳源南部,東與武江區江灣鎮、曲江區羅坑鎮交界,南與英德市波羅鎮、石牯塘鎮相鄰,西北與洛陽鎮相連,省道258線貫穿全境。
——歷史人文。宋乾道三年(1167年),大布境內就有人居住,地屬乳源鄉大富里。據《乳源縣志》記載,明弘治年間,瑤人李本琛從肇慶調防乳源,駐大布牛婆峒,后在該地扎根立業,成為牛婆峒開村鼻祖。清朝時期,牛婆峒、大布洞就發展成為乳源縣28個較大的鄉村。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大布的先輩們披荊斬棘,歷盡滄桑,一代又一代大布人砥礪奮進,艱辛創業,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歷史文明,給后人留下了一筆筆珍貴的精神財富。大布位于客家地區,民風淳樸,當地村民具有革命斗爭的光榮傳統。在解放戰爭時期,大布人民直接站在革命斗爭的第一線,各類革命組織風起云涌。師村首戰,奠定了大布革命的新局面;在大布青龍祠成立的英乳邊區人民聯防辦事處,是韶關地區成立的第一個革命政權。矗立大布各村村頭的炮樓,向我們講述著當年的烽火故事。
——行政區劃。全鎮總面積220.26平方公里,下轄7個村委1個社區,村民小組85個。
——基層黨建。大布鎮共有1個社區和7個行政村,有“兩委”干部共32人。大布鎮黨委下設12個黨支部,共有黨員330人,設立39個黨小組,其中單建21個、聯建18個,實現村民小組黨組織覆蓋率達100%。全鎮共選拔出8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帶頭人后備力量初步人選。
——人口情況。全鎮總戶籍數2963戶,戶籍人口13897人,常住人口約5000人。
——經濟實力。2024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2.5812億元,同比增長2.7%。其中,第一產業0.9673億元,同比增長4%;第二產業0.2247億元,同比增長5.8%;第三產業1.3892億元,同比增長1.3%。
——支柱產業。近年來,大布鎮依托獨特的地理與氣候優勢,主要產業有“乳源三寶”(腐竹、筍干、番薯干)、鐵皮冬瓜、西洋菜、中藥材種植等特色精品農業,目前全鎮種植番薯3300余畝、黃豆2300余畝、筍竹超2萬畝。2024年,“乳源三寶”總產值約8700萬元,筍干產值超5300萬元、番薯干產值約1800萬元、腐竹產值約1600余萬元。依托“風”“光”旅游等資源稟賦優勢,積極探索新文旅融合發展的大布路徑,引進有大布分散式風電三期項目、分布式太陽能光伏項目等新能源產業。2024年,乳源大布風電一、二期項目總裝機容量160MW,安裝有69臺風力發電機組,項目位于大布鎮的廢棄礦山及尖峰筆、三磨芨一帶山脈,總發電量4.866億度,發電收入2.2億元,是目前廣東省核準的最大裝機容量山地風電項目。
——區位交通。大布鎮距離乳源縣城約60公里,省道258線縱貫全鎮。
——科教文衛。全鎮建設有中小學校2所,在校學生977人,其中中學366人,小學611人;幼兒園2所,在校幼兒177人;有鄉鎮衛生院1家,村級衛生站7間。
——旅游資源。大布鎮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有“鎢英炮樓”、“坪崆炮樓”、“首戰獅村”、“英陽乳曲人民反蔣抗征隊隊部舊址”等紅色革命遺址。轄區內有華南唯一地陷大峽谷——廣東大峽谷,是老牌國家4A級旅游景區,大峽谷是廣東地貌的一條美麗的“傷痕”,全長15公里,最高深切度是400多米,距今已有約一千萬年的歷史。同時,廣東大峽谷也是旅游度假村,廣東大峽谷麗宮果園度假村,現擁有以果園為主題的吊腳樓酒店客房83套、峽谷農家餐廳、叢林燒烤園、微型足球場、會議室、房車營地等。
——生態文明。大布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適宜,擁有林地面積28.8萬畝,森林覆蓋率67.34%(含廣東省大峽谷省級自然保護區),全年無霜期286天,水資源蘊藏豐富,年均降雨量為1995.6毫米,平均海拔600多米,四周群峰疊翠,是典型的石灰巖高寒山區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