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政民互動 > 在線訪談

        南嶺古道奇人(上)——訪南嶺古道民間藝人賴月照

        時間:2018-10-14 11:35:00 來源:韶關日報 訪問量: -
        【字體:

          偶然間讀到這么一段文字:“每一件與眾不同的絕世好東西,其實都是以無比寂寞的勤奮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時光!”

          讀這段文字讓我想起家鄉古道山村一位與眾不同,讓人崇敬、讓人稱奇、又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民間工匠藝人,他的名字叫賴月照。

          少年月照

          賴月照,又名賴照。一八八八年出生在南嶺古道山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因他出生的那天晚上滿天星斗,月照籬院,故父母取其名為月照。說起賴月照這個名字,在乳源古道山村,梅遼四地,在我們這一代人的父輩中,人人曉得。他無師自通,他那神奇的藝術天賦以及他創作的民間工藝作品,令人稱奇,

          乳源縣大橋鎮核桃山村委,地處廣東、湖南兩省交界,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江、賴兩姓遷居此地,至今已有六百四十多年的歷史。西京古道之臨武、宜章的石板古道貫穿其村,古時來往商客絡繹不絕。由于受歷史文化及進步思想的影響,該村歷來人才輩出。

          解放前夕,乳北人民抗征隊,在核桃山一帶組織武裝革命活動。賴月照與該村村民一起,盡心盡力支持乳北人民抗征隊的工作,并積極為駐扎該村的一百六十多名解放軍及抗征隊戰士籌備錢糧。賴月照帶頭把自家的房屋空出給解放軍及抗征隊的官兵住宿、并發動本村貧苦農民捐柴火、捐糧食、捐床板、捐被褥,為進村開展抗征工作的戰士安排食宿。

          南嶺粵北山區的靈山秀水,養育著一代又一代淳厚樸實的客家山民,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耕讀傳家,對途經古道的路人以禮相待,自古以來,他們喜歡慷慨解囊,如筑涼亭、鋪山路、施茶水,讓行走江湖,旅途疲憊的往來過客,有暫息之處。紅云附近一帶的古道,至今仍保存許多完好的風雨亭,這些明清時期的石砌古亭,大都由附近古道村民捐資建造,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古道熱腸吧。

          出生在南嶺古道人家的賴月照,深受古道文化的熏陶,他從小勤奮好學,天生喜好繪畫和雕塑,他的藝術天賦仿佛是與生俱來的。他沒有因為家里貧窮和山村的閉塞而放棄過學習和對藝術的熱愛。讀過兩年私塾學堂,認識一些字,他便開始學習繪畫,沒有老師指導,山村大自然就是他最好的學堂。小時候他常到山坡上放牛,山上的花花草草,蟲蟲鳥鳥,自然而然地闖入他的眼眸。他對自然山水的熱愛,以及細致的觀察,久而久之就如一幅畫刻在了心里。沒有紙,沒有筆,他折一根樹枝在地上畫鳥、畫蟬、畫草蜢、畫螳螂、畫野豬、畫老虎等許多出現在山里的動物。除了動物,他還畫地里的植物,畫向日葵、南瓜、葫蘆、絲瓜、高糧、豆角等等,因其觀察得很細致,故畫得都很傳神。

          山村生活是寂寞的,除了耕田、放牛、割草,閑時沒有其它娛樂節目。年少的賴月照閑下來就畫畫,他把家鄉的山村風景都畫在自然山水間,畫在山坡上,畫在沙地里。偶爾用白紙畫一、二幅,看了他畫作的人都說,月照畫的畫很傳神,很生動,畫什么像什么,都說他是個天才小畫家。而他父母卻說,畫畫得好有什么用?又不能當飯吃。莊稼人就得學耕田,學會耕田才不會餓肚子。十三、四歲,賴月照的父親便開始教他犁田耙地、播種插秧。十五、六歲,他便開始代替年邁的父母,承擔起家里所有繁重的勞作。

          他沒有放棄過自己熱愛的藝術,田間休息時,他折一段樹枝在地上畫眼前的山水,畫田間生長的植物,畫身邊正在吃草的牛,畫老鷹俯沖地上抓小雞,見什么他就畫什么,畫什么就像什么。沒有人指點,只憑自己的想象力自由發揮。

          繪畫需要顏料,畫出來的作品才漂亮逼真,然而他家里窮,沒錢買顏料,他經常一個人跑到野外,爬山涉水去找紅、黃、綠的野果,如黃橘子、火棘果、龍葵果等植物搗汁做顏料。他用自制的顏料畫各種花卉、動物,上了顏色的畫顯得更加傳神美麗,栩栩如生。

          有了繪畫的基礎,賴月照便開始學習雕刻,然而雕刻需要各種各樣的工具,以往的古道小山村,根本就買不齊這些工具,而且他家也沒錢買。無奈,年少的賴月照只好自己想辦法,他去離家兩公里處的三元墟學打鐵,然后自己鍛打雕刻工具。他用自己鍛打的工具進行雕刻創作。首先他雕刻家里的鏡框邊,然后到山上找木料,他常到六、七百米高的懸崖峭壁挖樹根,砍黃楊木,回到家里取材雕刻。他把家里那些大小長短適合做手杖的木材精雕細刻,在小小的木根上刻出許多形態各異的動植物,比如猴子偷玉米、秋蟬、絲瓜、花籃、向日葵、松果、龍蛇、螳螂吃小蟲、蛇吃青蛙、貓捕老鼠等動植物的各種形狀與姿勢,那些植物花卉和動物小精靈,在賴月照的刀下,都變得栩栩如生,見過他作品的人都稱贊其工藝精湛。

          辦學育人

          就這樣他在寂寞的古道小山村,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沒有人知道他付出了多少汗水與艱辛。白天他下田勞動,晚上伴著孤燈寒月繪畫雕塑,他沒有把藝術當作賺錢的職業,只是出于愛好和對藝術追求,他雕刻出來的作品,絕大部分都送給了別人。有些木雕作品,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視為四舊而被毀。

          賴月照一生從沒離開過古道山村,一輩子都以耕田和油漆繪畫為業,農閑時做點小生意,磨豆腐、做糍粑、釀燒酒、做炒米餅,逢墟日擔到三元墟、沙坪墟、梅花墟、大橋墟等地去賣,后來他又販賣成衣,以此賺錢養家糊口。由于他刻苦耐勞,勤儉持家,家里的生活慢慢變得富裕起來,他憑自己的雙手積攢了一筆錢,他親自動手設計做了一棟兩層磚瓦房,院子墻壁上雕塑著孔雀、小鳥、草蜢、翠竹、荷花等動植物花卉圖案,樓梯走廊的墻壁繪有牧牛圖、老翁釣魚圖、花鳥圖,陽臺上種滿了各種各樣的植物花卉,在當時的古道山村,他家這棟樓房亦算是村里最風光、最漂亮的了。樓房正門兩側貼有一副對聯,右聯是:鳳出丹山舒展翼;左聯是:竹生蠏谷便成林。橫批是:鳳竹庭。

          1945年,他籌劃投資,在自家新做的樓房里興辦學堂,招收本村及附近村莊的學齡兒童,學習識字和繪畫。他將自家剩余錢糧全部拿出來購置課本、桌椅、床鋪,供學生食宿,每個學生每年只需交25公斤稻谷給先生。

          他聘請過兩位私塾教師,都是鄰村的,一位姓高,一位姓賴,學生最多時有三十多人。為了讓更多村里的人有讀書學習的機會,他還開辦了夜校,讓白天勞動的年輕人也有時間、有機會來學堂讀書識字。夜校開辦后,有二十多名村里的青年踴躍報名上學,從而使更多的山里人接受了文化教育,提高了文化素質。這種靈活的辦學模式,深受人們的歡迎和稱贊。這些有文化的年輕人,后來大部分成了村里的黨員骨干,為進村開展抗征工作的解放軍戰士出謀獻策,燒水送糧,為當時駐村抗征工作隊做了大量的協助工作。

          那幾年他家的生活過得順風順水,有房、有田、有糧,生活無憂。然而,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賴月照五十七歲那年,他妻子因病而逝,接著兒子得病,到處尋醫問診治病,花盡了家里所有的積蓄。一九五三年兒媳因病去逝,沒過幾年兒子亦因病而逝。留下四個年少的孫子需他照顧撫養,家里的生活因此又變得貧窮了。

        (作者:馬月蘭)

        (韶關日報 2018年10月14日 A4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