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基礎與發展環境
(一)“十二五”期間取得的成績
“十二五”期間,在廣東省氣象局、韶關市氣象局和乳源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乳源縣氣象局緊緊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努力轉變氣象事業發展方式,不斷強化氣象防災減災能力,不斷完善氣象業務體系,推動氣象現代化工作,基本構建了結構合理、布局適當、功能齊備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氣象預報預測系統、公共氣象服務系統和科技支撐保障系統,為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防災減災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1.氣象預報預警能力穩步提升。“十二五”期間,我縣氣象預報預警能力顯著增強,基本形成了以數值天氣分析預報產品為基礎,以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為工作平臺,預報員綜合應用各種觀測資料、技術和方法制作各種時效天氣預報產品的預報預測業務技術路線;氣象預報的精細化程度逐步提升,預報預測準確率穩步提高,突發氣象災害短時臨近預報水平明顯提高,專業及專項氣象預報業務內涵和服務產品不斷豐富。
2.氣象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結合我縣氣象業務發展的需求,科學調整觀測站網結構,合理加密觀測站點密度,不斷提升氣象觀測自動化水平。建成區域氣象自動站21個,地面遙測自動站1個,地面新型站1個,全面實現自動站遍布各鄉鎮、重要大型水體、重要區域等;新建閃電探測儀1個;基本建成綜合氣象探測監測站網。建成省-市-縣高清電視會商系統和地面氣象觀測站環境視頻監視系統;初步建成數據資源共享系統,數據傳輸及時率穩步提升,部門內、行業間實現信息共享。建成9個鎮級氣象信息服務站,4個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建設18塊LCD和152塊LED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預警信息大喇叭103套,實現村級電子顯示屏、大喇叭覆蓋率100%。
3.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始終堅持“民生優先”的理念,主動服務,通過電子顯示屏、手機短信、傳真、郵件、影視天氣預報節目等多種手段和形式,不斷豐富服務內容,努力破除傳播瓶頸,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氣象服務的便利性、針對性、時效性和均衡性。初步構建適應政府重大決策、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加強了部門合作,與交通、農業、林業、水利、應急、等部門合作進一步深化。組建了119人覆蓋全縣各鄉鎮、行政村的氣象信息員隊伍,公共氣象服務進一步向基層延伸。制定完善了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氣象災害應急預案。
4.氣象為農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人工增雨成效顯著。根據農時需要,提供農業災害性、關鍵性天氣預報和各種農用天氣預報。積極開展農氣觀測、農情調查等業務。組建以村干部為主體的基層氣象協理員和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增加電子顯示屏和大喇叭,增強基層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及時傳遞氣象預警信息到群眾。開展本地油茶農業和特色農業氣候區劃研究,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決策依據;目前我縣建設2套人影作業裝備,12人組成的作業隊伍,適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積極應對農業抗旱減災取得突出成效。
5.積極做好防雷減災工作。堅持“安全第一”、“惠民服務”宗旨,認真開展多方位的防雷安全服務,加強對危險化學品場所的安全監督,主動為企業進行防雷減災服務。
6.氣象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建成了科技支撐保障系統,業務水平和科技創新水平進一步提高。高層次繼續教育和大規模崗位培訓進一步強化,氣象人才隊伍整體素質較大提升。黨的建設和氣象文化建設成果顯著。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依法行政和科學管理水平明顯提高。
(二)事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防災減災對氣象事業提出了新要求。近年來極端氣象災害增多,臺風、暴雨及其引發的洪澇、地質災害嚴重,寒潮對農業、交通影響大,對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影響,各行各業對氣象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就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氣象工作堅持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進一步提高監測預報的準確性、災害預警的時效性、氣象服務的主動性、防范應對的科學性。
2.應對氣候變化對氣象事業提出了新挑戰。妥善應對氣候變化,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這不僅要求氣象部門要加強氣候觀測系統建設、氣候變化監測預估,還要開展氣候變化對各行業、各領域的影響評估,開發氣候變化減緩和和適應技術,提供氣候變化決策咨詢,這對氣象事業提出了新挑戰。
3.新農村建設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新需求。農村仍然是氣象災害防御的薄弱地區,農業仍然是最易受天氣氣候影響的脆弱行業,農民仍然是最需要提供氣象服務的弱勢群體。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新經濟,規劃選址建設新村鎮,氣象科技下鄉培育新農民,健康旅游追求新生活,對氣象工作提出了新需求,農村防災減災和農村公共氣象服務將進入發展新階段。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主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于促進粵北山區跨越發展的指導意見》,牢固樹立“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理念,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科學謀劃好未來五年的發展;堅持公共氣象的發展方向,切實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具有“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的氣象現代化體系,為乳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平安乳源、推進城鄉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與全省同步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基本原則
1.科學發展,先行先試。樹立“減災也是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積極營造敢闖敢試、鼓勵創新、科學謀劃、率先發展的寬松環境,充分發揮氣象事業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前瞻性和現實性作用。
2.以人為本,民生優先。把保障人民福祉安康、維護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氣象事業的首要任務,把改善民生貫穿于氣象事業發展的始終,把發展氣象事業的目的真正落實到富民、為民、安民上,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努力實現城鄉氣象服務均等化。
3.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要立足當前狠抓公共氣象服務,強化服務能力,豐富服務產品,拓寬服務領域,完善服務體系。還要著眼長遠,夯實基礎,強化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提高氣象預測預報能力、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能力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增強發展后勁。
4.上下聯動,合力發展。積極爭取中國氣象局和廣東省氣象局的支持,處理好國家氣象事業與地方氣象事業的關系,充分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推進仁化氣象事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5.銜接規劃,協調發展。做好與《廣東省氣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乳源瑤族自治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等的銜接,加強與各方面的溝通與協調。
三、總體目標
到2020年,基本建成滿足國家和地方需求、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效的具有廣東特色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更加精準,氣象防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公共氣象服務更加均等便利,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建設保障能力明顯提升,氣象事業結構和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氣象事業發展更加均衡協調,基本實現過硬的、經得起檢驗的氣象現代化。為乳源主動融入珠三角先行區發展提供更加優質的氣象保障。
公共氣象服務:氣象服務的均等化、便利化水平大幅提高。公民公平共享氣象公共服務,城鄉差距明顯縮小;全縣100%家庭可自助利用一種以上的渠道獲取氣象公共服務;100%鄉鎮建成氣象服務站,氣象數據部門共享率超過95%;氣象知識普及率達到90%以上;公眾對氣象服務的滿意度穩定在85%以上。
監測預報預警能力:綜合觀測自動化程度達到95%。市-縣骨干網絡帶寬提升至100M以上,氣象業務數據在線率達到95%以上,氣象業務數據實現5分鐘到預報員桌面。預報空間分辨率達到2.5公里, 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接近85%,暴雨預警時間提前30分鐘。
氣象防災減災能力:促進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向基于影響和風險的預報預警業務轉變,開展重大災害性天氣過程災害風險管理和風險評估;完善縣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提高政府應對公共突發事件能力,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覆蓋率達到95%以上;修訂氣象專項應急預案,部門之間應急預案100%有效對接;建立多源數據融合的防災減災數據中心,100%鄉鎮建成氣象服務站,氣象數據部門共享率超過95%。
依法管理能力:依法履行氣象防災減災的社會管理職責,健全氣象執法隊伍。建立健全多部門聯合執法協作機制,提高行政執法有效性。
四、主要任務
按照前述指導思路和發展目標,乳源瑤族自治縣氣象防災減災“十三五”時期發展主要任務是:
(一)完善綜合氣象監測體系
1. 加密升級區域自動站監測網。升級改造現有的區域自動氣象站,加密氣象災害易發區及重點防御區自動氣象站布點,達到鄉鎮間隔20km的密度;升級完善業務專線和3G(或4G)無線通信為基礎的業務運行保障網絡,搭建氣象信息系統資源服務系統。提高氣象觀測準確度和穩定運行能力。
2. 建設特種氣象監測系統。依托部門合作和資源統籌,建設交通氣象監測系統,逐步實現對全縣主要交通干線的路面溫度、道路結冰和能見度的監測,為交通氣象服務提供支撐。在重要水庫、流域關鍵區域建立或共享4-5個天氣實況視頻監控系統。建設旅游、農業、生態、電力、城市內澇、等專業氣象觀測站網,滿足各行業專業預報服務需求。
3.構建資料共享系統。根據上級氣象部門“金云”工程,同步建立云間縣級氣象云管理終端,利用社會共有云搭建氣象智慧云,使各相關應急單位交換的共享數據,氣象部門使用的各種發布手段與氣象專有云平臺無縫對接,便于進行及時的決策指揮及調度,更有效的發揮預警信息發布中心作用。
(二)完善氣象預報預測體系
綜合運用多種觀測資料,優化臨近預報、短時預報、中期預報、短期氣候預測業務系統;加強數值天氣預報及其解釋應用;強化延伸預報和區域氣候模式的本地化應用工作;努力實現“定時、定位、定量”的精細化氣象災害預報,進一步提高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的預報水平,提高防御重大氣象災害的前瞻性、針對性和可行性。
(三)完善氣象災害公共服務體系
1.優化拓展公共氣象服務產品庫。以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為基礎,以精細化預報技術為手段,面向民生、面上生成、面向決策,全面強化公共氣象產品研發,定期發布公共氣象服務白皮書,實現對決策氣象、生活氣象、環境氣象、交通氣象、旅游氣象等服務產品的全面豐富提升。
2.建設視頻氣象服務系統。與廣播電視臺合作,開設氣象頻道,實施重大氣象預警信息化數字電視網實時推送,實現預警信息到戶。整合資源,進一步完善氣象信息顯示屏覆蓋網絡,實現全縣主要公共場所、中心村80%的覆蓋率。
3.完善生態旅游氣象建設。根據縣政府和黨委對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需求,積極推進氣象生態環境方面的監測工作,充分發揮氣象行業優勢,強化生態建設氣象保障,以氣象科技為支撐,為縣政府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更加詳細可靠的氣象服務材料。將加強與縣旅游局的溝通,強化與景區的合作,推進氣象生態旅游建設,通過在景區建設負氧離子監測站和自動氣象站,借助信息服務平臺發布負氧離子濃度、氣溫、濕度等信息,為市民出行及游客提供健康安全的旅游指標。
4.提升氣象為農服務水平。完善農村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及時發布各種氣象預警服務信息;建設和完善全縣鎮、村建設農村有線廣播網絡,通過農村有線廣播網絡實現氣象預警信息和氣象科普宣傳的快速發布,重點加強災害性天氣和關鍵農事活動季節的天氣預報,指導農民科學防災和及時開展農業生產。
(四)健全氣象防災減災體系
1.健全氣象防災減災預案體系。完善健全全縣重大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和氣象災害防御專項規劃。建立健全全縣各鎮氣象鎮防御應急預案、建立氣象災害防御領導小組,完善部門協作聯動機制。
2.提升基層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加強管理,進一步規范和發展鄉鎮氣象協理員和村(社區)氣象信息員隊伍,定期開展氣象信息員培訓。加快實施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制度,完成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建立5個以上氣象防災減災示范社區(村)。在建立乳源氣象科普苑的基礎上,利用氣象世界日、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等平臺,定期開展氣象科普圖書贈送、氣象科普講座等活動,以持續廣泛的氣象科普來提升社會公眾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3.構建人工增雨作業系統。以服務農業抗旱、森林防火、水庫增水和生態環境改善為目的,完善縣人工增雨作業系統。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和隊伍建設,及時更新升級作業準備;加快作業站點標準化建設,調整完善人影作業站點布局。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能力;提升人工增雨的實時監測、預警和催化作業能力,提高自然降水增加效率和作業效益,有效抗御干旱、冰雹和森林火災,緩解水資源短缺,保障用水安全。
4.提高農村及校園防雷減災能力。結合氣象災害防御及防雷安全生產重點單位探索開展定向預警能力建設。加強市縣兩級防雷安全監管與聯合執法,提升防雷裝置檢測覆蓋率,開展農村防雷安全示范村試點工作,以點帶面推進農村防雷減災工作,防雷安全隱患綜合整改率超過80%,有效防范雷電災害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完善校園防雷裝置建設,加強檢測,建設“平安校園”。加強農村、校園雷電災害及其他氣象災害防御科普宣傳。
5.健全臺風暴雨預警停課停工機制
結合山區暴雨特點,探索分鄉鎮發布臺風暴雨停課預警信號;在惡劣天氣高影響行業率先引導用人單位將高級別臺風暴雨預警停工條款寫入勞動合同。
(五)完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
推廣新豐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試點經驗,高標準建設市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構建“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大應急”預警信息發布機制。按照開放共享、多源數據融合、高效便捷的原則,完成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建設,實現突發事件的預警發布、決策指揮和應急處置一體化。完善預警信息發布標準、發布流程、管理制度,推動各級應急委成員單位使用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發揮預警信息 “消息樹”和“指揮棒”的先導作用。完善“一鍵式”發布系統建設,開啟預警信息發布綠色通道,進一步提高預警信息發布的覆蓋率和時效性,基本消除預警信息接收“盲區”。健全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會安全事件、重大環境污染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體系,提高政府應對公共突發事件能力。實施分級管理,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進一步完善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預案、部門應急預案和地方應急預案,強化各應急委成員單位的預案對接。
(六)著力提升依法管理能力
1.全面深化氣象管理體制改革
加快推進乳源縣全面深化氣象管理體制改革,以改革促進我縣氣象現代化。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建立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完善人才培養和引進的機制,深化局校合作。實現轉職能、提效能,深化氣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部門職能、優化機構設置、完善管理體制、健全法規體系。發揮中央和地方雙重管理優勢,深化氣象綜合預算管理體制改革,建立更加穩定持續的氣象公共財政保障制度。
2.加快推進氣象法治建設進程
加大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力度,確保氣象探測工作正常開展。加強對氣象信息傳播市場的監管,維護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統一發布制度的權威性。依法履行氣象防災減災的社會管理職責,健全氣象執法隊伍。配合上級部門制定氣象災害和極端氣候事件的監測、評估、工程防護設計的標準和技術規范。強化防雷事中事后監管,建立健全多部門聯合執法協作機制,提高執法有效性。
五、重點工程
(一)“平安山區”氣象保障工程
1.乳源瑤族自治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
按照“大應急”格局,構建省-市-縣相互銜接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實現對突發事件的監測預警、信息報告、綜合研判、輔助決策及應急指揮調度,進一步健全基層防災減災救災體制,增強應對重大災害的主動響應和聯動處置能力。計劃2017年3月完成。
2.災害性天氣網格化預報預警系統建設
2018年底前建成強天氣網格化預報預警系統。基于雙偏振多普勒天氣雷達、衛星、地面自動站和GPS/MET等高時空稠密觀測資料,在市氣象局的技術指導下,建立我縣精細化格點預報預警業務系統,提高對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冰雹等強天氣的精細預報預警能力。
3.寒潮及低溫雨雪冰凍精細化預報預警系統建設
分析強冷空氣對我縣種、養殖業及交通的影響,開展寒潮及低溫雨雪冰凍精細化預報預警系統的研究。加強對精細化數值預報產品的集合分析,提升寒潮冰雪災害的精細化氣象監測預報和預警工作,計劃2018年底完成。
4.氣象監測網建設工程
升級現有自動氣象站,建設骨干自動氣象站,加密氣象災害易發區、重點防御區布點。加強農業、城市內澇、環境、林業等專業氣象監測。完善氣象探測設備實時監控平臺及探測數據質量控制系統,計劃2018年底完成。
5.新型臺站暨氣象科普苑工程
依托氣象觀測站,按照統一設計、布局協調、內涵豐富、寓教于景的總體思路,建立乳源氣象科普苑,科普苑通過豐富多樣的表現方式,將傳統氣象文化、氣象防災知識、人工影響天氣、現代氣象科技等進行有機整合展示,成為乳源縣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計劃2017年底完成。
6.人工增雨作業系統工程
以服務農業抗旱、森林防火、水庫增水和生態環境改善為目的,完善縣人工增雨作業系統。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和隊伍建設,及時更新升級作業準備;加快作業站點標準化建設,調整完善人影作業站點布局,在南水湖濕地公園建設人影作業點“移動陣地”。2017年12月完成。
(二)“互聯網+氣象服務”工程
1.旅游景區氣象服務保障工程
在南嶺森林公園、天井山等熱門景區建設包含負氧離子濃度、氣溫、濕度、紫外線強度等觀測項目的旅游景區標準自動氣象監測站,發布景區旅游氣象產品。開展云海、大橋冬季雨雪冰凍等氣候景觀預報,挖掘旅游資源潛力。計劃2018年底前完成。
2.農業氣象服務保障工程
融入乳源農村連片示范區建設,開展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示范點建設。建設特色農作物區、農田示范區的農業氣象自動監測站,實現數據在線共享。發布農業氣象災害預報預警,開展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監測診斷。制定我縣主要種植作物、特色作物關鍵生育期的農業氣象指標。研究我縣主要作物病蟲害與氣象條件的關系。推廣農業氣象情報預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多渠道發布,計劃2019年6月前完成。
3.交通、物流氣象服務保障工程
完善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等災害敏感地段自動氣象監測,增強對交通道路高影響天氣的監測與分析能力。針對各種交通道路的特點,研制大風、大霧、冰凍、暴雨等針對性強的專業氣象服務產品。發布分路段、時段的精細化災害性交通氣象預警信息,計劃在2018年12月底完成。
六、保障措施
為順利實現本規劃的目標、任務,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投入力度,創新體制機制,擴大合作交流,創建氣象文化,為現代氣象事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乳源瑤族自治縣氣象防災減災“十三五”規劃》是乳源氣象防災減災進程中一個重要規劃,是指導今后五年氣象事業發展、改革與創新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各級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嚴格維護規劃的指導性、權威性和嚴肅性。要加強領導,科學部署,把規劃的各項任務貫穿于實際工作之中,要按照本規劃確定的發展重點,抓緊推進相關項目的組織實施。
(二)完善實施機制,加大投入力度
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3號),氣象事業“堅持氣象部門和地方政府雙重領導、以氣象部門為主的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穩定增長的財政投入機制,把增強氣象能力建設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根據《關于加快我省氣象事業發展的意見》(粵府〔2006〕135號)、《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落實中國氣象局與我省合作備忘錄的實施意見》(粵府辦〔2012〕76號)等文件要求,按照氣象部門“工作在當地、服務在當地、效益也在當地”的特點,將氣象防災減災規劃納入乳源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納入地方財政預算,除了積極爭取省、市氣象局的支持外,要建立穩定增長的縣級財政投入機制和渠道,落實規劃項目資金,建立事業維持經費落實的長效機制,為氣象防災減災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三)強化項目支撐
以規劃帶動項目建設,以項目促進規劃落實。“十三五”期間規劃建設的重點項目,預計總投資1375萬元,經費主要由中央、省市財政為主,占總投資80%,縣財政給予一定資金配套,占總投資20%。各項目列入縣政府議程,依據規劃有序推進氣象工程項目的組織實施。
(四)強化部門合作聯動
各有關部門應加強合作聯動,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實現資源共享,特別是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災情信息的實時共享,促進氣象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高,利用交流合作契機,豐富防災減災內涵。加強與院校的合作,促進資源信息共享和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動。建設高素質氣象科技隊伍,擴大氣象科技交流與合作,促進氣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和防災減災提供強有力保障。
(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進一步堅持人才強局戰略,不斷提高人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優化人才結構。堅持用好現有人才、培養優秀人才、穩定骨干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加快推進氣象人才體系建設。
(六)健全氣象法律法規
進一步貫徹落實《氣象法》和《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國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廣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做好氣象技術、規范、標準化的應用,做好地方性政策與法律、法規規定的有機銜接;爭取規范性文件出臺,創新公共氣象業務,完善規范化管理,提高依法、科學決策的能力,依法行政,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實現依法管理和依法發展,促進事業發展的政策環境不斷改善,為氣象防災減災建設提供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