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教育廳 廣東省財政廳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于印發《廣東省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廣東省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廣東省教育廳 廣東省財政廳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2019年4月26日
廣東省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切實提高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意見》(國辦發〔2018〕82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經省人民政府同意,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優化財政投入保障。合理劃分教育領域省級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完善省對市縣教育轉移支付制度,更多通過政策設計、制度設計、標準設計、項目實施帶動投入,落實財政教育支出責任。全面建立生均撥款制度,自2019年起實施全省學前教育和公辦普通高中生均撥款制度,到2020年全面落實各級公辦學校生均經費基本標準和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并建立健全動態調整機制。探索將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安排本科高校生均經費的考慮因素。(責任單位:省財政廳、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各市縣人民政府。排在第一位的為牽頭單位,下同)
二、推動擴大社會投入。完善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基金獎勵、捐資激勵、土地劃撥等政策制度,依法落實稅費減免政策,引導社會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完善非義務教育培養成本分擔機制,各地要按照規定的管理權限和屬地化管理原則,綜合考慮經濟發展狀況、培養成本和群眾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確定學費(保育教育費)、住宿費標準,建立與撥款、資助水平等相適應的收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公辦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中小學及幼兒園等相關教育培養成本監審辦法。自費來華留學生學費標準由學校自主確定。(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自然資源廳、稅務局,各市縣人民政府)
三、科學規劃教育經費支出。各地要加強教育事業發展規劃與中期財政規劃的統籌銜接。中期財政規劃要充分考慮教育經費需求。教育事業發展規劃要合理確定階段性目標和任務,及時調整修訂超越發展階段、違背教育規律、不可持續的政策規定。學校建設要合理布局,防止出現“空殼學?!?。嚴格執行義務教育法,堅持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嚴禁隨意擴大免費教育政策實施范圍。(責任單位:省教育廳,各市縣人民政府)
四、重點保障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鞏固完善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面落實對農村不足100人的小規模學校按100人撥付公用經費政策。逐步提高城鄉公辦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單獨核定并落實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校和隨班就讀殘疾學生公用經費。調整優化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校舍安全保障長效機制。各地要統籌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隨遷子女就學、家庭無法正常履行教育和監護責任的農村留守兒童入校寄宿等突出問題;重點支持在城鎮住宅小區等學位緊缺地區新建、改擴建一批義務教育學校,確保適齡兒童少年學位需求,切實消除“大班額”;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提升鄉村學校辦學水平,振興鄉村教育。(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自然資源廳,各市縣人民政府)
五、優先保障教師隊伍建設。各地要優先保障中小學教職工工資發放,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長效聯動機制,核定績效工資總量時統籌考慮當地公務員工資收入水平,實現與當地公務員工資收入同步調整,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確??h域內農村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城鎮教師平均工資水平。加強省級統籌,強化市縣政府責任,優先落實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收入政策,全面落實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加強以鄉村為重點的教師周轉房建設。完善中小學教師培訓經費保障機制,各級政府每年要按照不低于本地教師工資總額的2%安排教師繼續教育經費,各中小學校要按照不低于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10%安排教師培訓經費。充分發揮省級補助資金引導作用,加快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建設步伐。全面推進廣東“新師范”建設,提高師范專業生均撥款標準。繼續實施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從教上崗退費政策??h級教育部門要會同機構編制、財政部門加強公辦中小學臨聘教師管理,按照有關規定統一標準、統一招聘、統籌調配臨聘教師,所需人員經費由本級財政核撥,逐步實現臨聘教師與公辦教師同工同酬。支持高等學校高層次教師、職業院校“雙師型”“一體化”教師和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隊伍建設。(責任單位:各市縣人民政府,省委編辦,省教育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六、加快補齊教育發展短板。統籌支持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資源,積極構建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的普通高中教育格局,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各地要嚴格落實公辦幼兒園和普通高中生均撥款制度、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財政補助政策;按照地方政府債務化解范圍,對普通高中債務中屬于存量地方政府債務的,可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大力支持職業教育提升計劃,逐步提高中職學校、技工院校和高職院校生均撥款水平,完善政府、行業、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依法籌集經費的機制,鼓勵企業舉辦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加強涉農院校和學科專業建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責任單位:省教育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各市縣人民政府)
七、加快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加大省級財政教育資金保障力度,實施差別化教育轉移支付政策。省級財政要聚焦原中央蘇區縣、海陸豐革命老區困難縣、少數民族縣等困難地區和教育薄弱環節,著力向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傾斜。以義務教育為重點,實施教育脫貧攻堅行動,存量資金優先保障、增量資金更多用于支持困難地區發展教育和貧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推動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從2019年秋季學期起,將建檔立卡學生補助政策擴大到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學段。(責任單位:省財政廳、教育廳、扶貧辦,各市縣人民政府)
八、聚焦服務改革發展戰略。全力支持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教育項目建設。完善高校預算撥款制度,統籌推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職業教育發展等重點項目建設。深化高校科研體制改革,完善科研穩定支持機制,健全人才引進政策和激勵機制。改革高校所屬企業體制,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更好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經費資助政策,落實廣東省政府來粵留學生獎學金資助制度,支持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優化教育對外開放布局。(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自然資源廳、國資委,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九、加大教育教學改革投入。各地要強化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積極推進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加大體育、美育、勞動教學投入力度,深入推動育人方式轉型,著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助力守好意識形態安全“南大門”。支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與高考綜合改革協同推進,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支持開展職業教育實訓實習,推動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建設。支持高校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加快急需緊缺專業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支持教育信息化平臺和資源建設,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優質資源共享。(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各市縣人民政府)
十、推進教育經費管理“放管服”。實施“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省級教育發展專項資金原則上使用因素法切塊下達,同步下達任務清單,由市縣和學校根據自身發展實際和條件選取具體項目。建立完善市縣和學校項目庫管理制度,壓實項目庫管理責任,按照成熟一個錄入一個的原則,常態化儲備項目,形成項目等資金、資金下達即實施的良性機制。凡是未入項目庫、不具備當年支出條件的項目,一律不得納入年度預算編制。(責任單位:省教育廳、財政廳,各市縣人民政府)
十一、完善教育經費管理責任體系和監管體系。建立健全“誰使用、誰負責”的教育經費使用管理責任體系。落實教育部門和學校在教育經費使用管理中的主體責任;發展改革、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要按規定落實教育經費保障和管理職責;學校要加強財會、審計和資產管理人員配備,中心小學以上學校要配備專職財會人員。完善分級培訓的教育財務管理干部隊伍培訓制度,實現全員輪訓。加快建立事前監審、事中監控、事后監督,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的教育經費監管體系。加強預算安排事前績效評估、預算執行事中監控、預決算事后監督,探索部門預算單位撥款與項目支出執行進度掛鉤的獎懲機制。加強教育內部審計監督,各級各類學校要建立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制度。推動落實并探索創新高等學??倳嫀熚芍贫?,加強學生資助、經費監管等隊伍建設。到2020年,各地要建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制度。(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統計局)
十二、全面提高教育經費使用績效。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牢固樹立“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理念,逐步將績效管理范圍覆蓋所有財政教育資金,并深度融入預算編制、執行、監督全過程。建立健全體現教育行業特點的績效管理體系,緊密結合教育事業發展,優化績效目標設置,完善績效目標隨同預算批復下達機制。加強動態績效評價,及時調整、削減或撤銷低效無效資金。強化績效評價結果反饋和應用,加大績效信息公開力度,將績效目標執行情況和績效評價結果作為完善政策、編制預算、優化結構、改進管理的重要依據。堅持厲行勤儉節約辦教育,嚴禁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嚴禁超標準建設豪華學校,嚴禁學校急功近利、大拆大建。(責任單位:省教育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十三、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督查問責。各地要建立教育、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間協調工作機制,加強溝通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大對財政教育經費投入使用管理情況的督查力度。對督查中發現的問題,抓好整改問責。對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依紀依規嚴肅處理。有違法行為的,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點擊查看相關解讀:關于廣東臨聘教師將與公辦教師同工同酬的解讀
點擊查看相關解讀:關于廣東臨聘教師將與公辦教師同工同酬的解讀